【编者按】
“十百千万”工程自实施以来,得到了九圣禾集团的大力支持。今年暑期,在该公司的鼎力相助和全面参与下,四名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,积极参与了在新疆九圣禾产业园不同下设部门的实习活动。经过一个月的实践锻炼,学生们圆满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,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。九圣禾集团对实习生们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表示将持续支持“十百千万”工程,为更多优秀学子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,助力他们在农业领域更好发展。
“蒸”战高温,直面“烤”验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四名学生利用小学期,前往新疆昌吉的九圣禾产业园开展专业实习。实习生们被分别编入小麦部与玉米部,其中玉米部主要负责玉米授粉套袋、表型鉴定等工作,小麦部则以考种工作为主。
小麦部
从六月底初抵麦区到七月下旬的每一天,金黄麦浪见证了这群实习生的汗水与蜕变。这段日子,是扎根田间的实践。从6月30日第一次拿起剪刀进行父本取样、拍摄春小麦资源照片的紧张,到后来熟练进行冬小麦资源拍摄、考种;从顶着烈日完成一天70个测点的挑战,再到后期一丝不苟地春小麦单株脱粒、数据登记….每一项任务都刷新着学子们对农业科研严谨与辛劳的认知。7月6日,在忙碌的间隙,大家主动思考新疆小麦的独特之处,与研究院前辈们交流产业现状,也在实践中摸索着自己的职业方向。
小麦组实习成员正在进行取样工作
汗水滴进麦田数据记录成长。他们亲历从资源获取、测产、考种到数据录入的全链条科研工作,真切体会到了“粒粒皆辛苦”背后更深的科研分量。分种子时指尖的触感,脱粒机轰鸣中的专注,每一次称重记录的严谨,都让他们从书本走向了大地,深刻理解了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的意义。
小麦组实习成员参与收获工作
玉米部
玉米部则被分为生物技术组和种质资源组
玉米种质资源组在前两周的工作中,重点开展了玉米种子地的自交授粉作业。具体流程为:每日下午为玉米雄穗套上红色纸袋,以收集次日清晨的新鲜花粉;次日早晨,再将收集到的花粉为下方雌穗完成授粉,并及时套袋处理。
授粉工作基本完成后,团队随即转入取样与表型鉴定阶段,对近1500个品种的植株进行了完整取样,并通过拍照记录开展表型鉴定工作。
九圣禾玉米品种展示田
而生物技术组正值转基因玉米的授粉的重要时期,实习生与员工们每天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挥汗如雨,直至太阳西坠才放下手上的工作,匆匆前往即将关门的食堂。授粉工作绝非简单的儿戏,尤其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工作。当母本的雌蕊从玉米腋部抽出时,为期大约两周的杂交便开始了。此时需要及时为母本雌蕊套上白色纸袋,并抽去雄穗,避免被非父本花粉污染杂交结果。同时等待父本抽出雄穗,若两者成熟时间差距较长,需要及时进行叶面施肥,促进性成熟,避免错过最佳杂交时间。父本出雄并开始散播花粉时,用红色纸袋套住雄穗并用回形针封口,收集一天的花粉后取下纸袋对母本授粉。当然,在等待玉米成熟是也并非无事可做。正所谓未雨绸缪,前往种子冷藏库去准备明年的杂交的品种。在酷暑之下,并不只有炎热的太阳,也有零度的寒冷。实习生与员工们在冷藏室内,身穿棉大衣,挑去受损,扁小的种子,为来年的夏天做准备。
此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在九圣禾产业园的实习,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,更是对农业科研全链条的沉浸式体验。小麦组亲历考种、测产等全流程,在汗水与严谨中体会到种质资源保护的分量;玉米组则在授粉套袋、表型鉴定及转基因研究辅助工作中,直面高温与精细操作的双重考验,深刻理解育种创新的辛劳与意义。
这段扎根田间的经历,让学子从书本走向大地,既锤炼了专业技能,更明晰了农业科研工作的价值与担当,而九圣禾集团对“十百千万”工程的持续支持,也为更多学子搭建了从校园到产业的实践桥梁。